在中国海军的三大舰队这盘大棋里,东部战区的排兵布阵,总让一些军迷和海外观察家品出几分“偏心”的滋味。北有“辽宁”,南有“山东”,两大航母战斗群威风凛凛,身边还都跟着号称“亚洲最强”的055型万吨大驱充当贴身护卫。
可偏偏是直面台海、任务最吃劲的东部战区,在这些顶配“大件”的分配上,似乎总被晾在一边。这究竟是资源紧张的无奈之举,还是另有深意的一步棋?
答案,或许就藏在一个根本性的战术问题里: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面对一道仅有130公里宽,却被现代火力武装到牙齿的海峡,究竟该如何跨越?这个问题,远比舰队之间谁的船更大、谁的导弹更多要来得实在。
把希望寄托于航空母舰,这似乎是现代海战的标准答案。航母,是制霸远洋的权杖,是力量投射的图腾。然而,军事学从不迷信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的神话。对于台湾海峡这个特殊的“小池塘”,兴师动众地开进一艘航母,性价比实在不高。
不妨看看南部战区的未来图景:即将服役的“福建舰”将与“山东舰”组成双航母编队,其剑锋所指,不言而喻——是那片广袤的南海。在那里,既要与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掰手腕,也要时刻盯着马六甲海峡这条关乎国运的生命线。航母的价值,只有在海阔天空的舞台上,才能被发挥到极致。
反观台湾海峡,其狭窄的地理空间,对航母而言,与其说是舞台,不如说是一个束手束脚的“笼子”。两岸之间,遍布着各种雷达、传感器和岸基火力。将一艘凝聚着顶尖科技与巨额资金的航母置于如此高风险的环境中,本身就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。
况且,从浙江沿海的机场起飞,即便是歼-16这样的重型战斗机,作战半径也足以覆盖台湾全岛,更不用说未来的歼-35。一张由大陆陆基航空兵、火箭军远程火力构筑的“天网”,早已为这片区域提供了足够强度的空中遮断和火力压制。
在这种环境下,再用航母执行舰载机空袭,颇有些用“倚天剑”去剔牙的味道,不仅是资源上的铺张,更是战术上的冗余。
所以,问题的症结从来不在天上,而在水面,或者说,在那片致命的滩头。如何将数以万计的登陆部队、坦克、装甲车高效且安全地送上岸,这才是指挥官们真正头疼的难题。
传统的登陆战术,无非是两栖登陆舰在炮火掩护下,硬着头皮冲向海滩。这种战术剧本,对岸的台军早已烂熟于心,并为此准备了几十年。西海岸那些精心构筑的反登陆工事、密布的滩头雷场,以及部署在山体掩护下的岸基反舰导弹,就像一张张张开大嘴的网,就等着传统登陆部队一头扎进来。想用昨天的钥匙,开今天的锁,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要破此局,就必须彻底掀翻这张棋盘。这,便是075型两栖攻击舰“安徽舰”横空出世的真正意义。这艘排水量高达四万吨的巨舰,它的使命并非是去填补航母的空白,而是作为一把为“登陆”这道特定难题,量身锻造的“手术刀”。
“安徽舰”的设计哲学,从根子上就与传统登陆舰截然不同。它所要执行的,是一场立体的、多维的、让对手防不胜防的“蛙跳”作战。它的巨大坞舱,可以吞吐两艘726型“野马”气垫登陆艇。它的宽阔甲板和机库,则能搭载超过30架各型直升机。
当官方媒体不经意间展示出“安徽舰”甲板上,密密麻麻停放着直-20、直-9、直-8等各型直升机超过15架的壮观场面时,外界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种力量的展示。但懂行的人看到的,却是一份清晰的战术宣言,一场未来登陆战的“路演”。
这场战争可以这样打响:在登陆发起时,数架直-8L重型运输直升机,将直接吊挂着“山猫”全地形突击车和轻型火炮,像一群沉默的巨鸟,悄无声息地越过台军重兵布防的滩头,直接空降在台湾西海岸的纵深地带,直扑交通枢纽与关键节点。
与此同时,十几架直-20J武装突击直升机则搭载着精锐的特战队员,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,渗透至敌军后方,精准敲掉那些雷达站、导弹阵地和指挥所。在对手的防御体系陷入瘫痪与混乱之际,坞舱中的“野马”气垫登陆艇,将以超过60节的惊人高速,载着99A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,从任何一处意想不到的浅滩冲上岸。
这种“垂直登陆”与“平面登陆”相结合的组合拳,将传统的线性防御撕得粉碎。台军那些固守海岸线的水泥工事和地堡,瞬间从坚固的盾牌,沦为一个个被绕过的、毫无用处的“水泥棺材”。
在去年的“联合利剑”大规模演习中,“安徽舰”与071型船坞登陆舰协同作战,在短短48小时内就完成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加强营及其重装备的投送演练。其展示出的高效立体突击能力,据说直接迫使台防务部门连夜开会,重新评估其固守多年的“海岸决胜”计划。
当然,再强大的武器,若无体系支撑,也只是一个孤立无援的“脆弱巨人”。外界关于“安徽舰编队自身防空能力不足”的质疑,实际上是犯了一种只见树木、不见森林的错误,忽略了其背后那个庞大到令人窒息的作战网络。
“安徽舰”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作为两栖打击群的核心,它的身边,时刻都簇拥着至少6艘驱逐舰和护卫舰。“安徽舰”自身装备的红旗-10近程防空导弹和被戏称为“万发炮”的1130近防炮,构成了一张远、中、近三层,几乎没有死角的防护网。
其中,经过现代化升级的052D型驱逐舰“淄博舰”,其装备的新型相控阵雷达,足以撑起一道可靠的区域防空网。
当这支编队在台湾海峡活动时,它的背后,还有来自大陆沿岸的歼-20隐形战斗机提供战略掩护,有空警-500预警机在更高维度上洞察全局,更有火箭军的东风-21D和东风-26反舰弹道导弹,为任何胆敢前来干涉的外部航母战斗群,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“死亡禁区”。
前段时间,当英国一艘“斯佩”号巡逻舰试图穿越台湾海峡刷存在感时,正是“安徽舰”打击群前出抵近,全程“陪同”。其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与气场,本身就是对自身安全的最好说明。
更重要的是,“安徽舰”不仅仅是一艘登陆母船,它还是一个移动的海上联合作战指挥中心。舰上高度集成的指挥系统,能够实时协调陆、海、空、天、电等多维力量。
在内部的“海峡雷霆”演习中,它就曾扮演过居中调度的“大脑”角色,直接引导远在内陆的火箭军远程火力,对台湾东部花莲外海的模拟靶场,实施了精确到米的“点名”。这种“小平台,大作用”的模式,闪耀着极高的实用主义智慧。
战争,归根结底也是一场经济学的较量,比拼的是资源的可持续性。打造一艘“福建舰”级别的超级航母,其建造和配套舰船的费用堪称天文数字,而其一年的日常维护和运作费用,据说足以支撑三艘“安徽舰”这样的两栖攻击舰跑上整整一年。
东部战区目前拥有“安徽舰”与“广西舰”两艘075,在执行特定登陆任务时,其合成战斗力堪比半个航母战斗群,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,却远低于后者。
这种选择的背后,是一种极其清醒甚至冷酷的战略算计。与其为了追求纸面上的“高大上”,而漫长地等待航母战斗群完全配齐,不如立足现有装备,用一种“不等不Kào、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务实精神,打造一套为台海“量身定做”的作战体系。
就连美国国防部,在其最新的《中国军力报告》中也酸溜溜地承认,075型两栖攻击舰的批量入役,让解放军的两栖垂直登陆能力“直接跃升了二十年”,并且这种舰艇,远比航空母舰更让台军感到棘手和绝望。毕竟,航母是为远洋争霸准备的“屠龙刀”,而“安徽舰”这种专精“巷战”的“近战法师”,才是解决眼前麻烦的真正刚需。
这种务实的思路,所体现出的真实战斗力,或许比单纯的硬件堆砌更让对手感到不寒而栗。当然,东部战区的“航母梦”也并未终结。新建的第二批次055型万吨大驱中,已有两艘被明确将配属给东海舰队,届时“安徽舰”打击群的攻防能力还将倍增。而当“福建舰”在南海彻底站稳脚跟后,也随时可能北上“串门”,参与台海方向的联合行动。
但至少在眼下,“安徽舰”那宽阔甲板上整齐排列的直升机矩阵,已经向世界清晰地表明:东部战区,有能力在没有航母的情况下解决问题。它停放的不仅是冰冷的钢铁,更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底气。真到了那一天,从它甲板上呼啸而起的“空中骑兵”,或许就将是第一批将五星红旗插上台湾岛的力量。
配资杠杆风险,股票配资公司开户,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